1. 亚星管理平台







      1. 以人为本守护健康 ,以德行医践行使命 ——天河仁德门诊部内儿科专家曾铭兰

        时间:2020-07-27 16:56     作者:公司编辑部    点击: 39762次


        疫情之下,大批医生选择逆行而上,相对一大批明星却选择出国避难,这也让我们看清,真正的明星不应该是那些穿着华丽 、不惜一切捞金的俊男美女,而是那些不顾个人安危 ,不计报酬 ,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他们才是真正应该得到尊重、追捧的明星。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做“明星”的资格,能凭借实力和魅力跻身“明星医生”之列的,也只会是少数人 。在亚星管理平台集团的医护团队中,也存在着一些烁烁生辉的社区“明星医生”,他们就在各个社区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他们就在一个个挽救生命的故事里,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医学殿堂 ,感受医者的情怀,体验“大医精诚”的真谛 。

        从一个普通本科临床专业的青年学生,成为棠下周边家喻户晓的内科医生 ,曾铭兰的医生梦在天河仁德门诊部得以实现。在社区这个舞台 ,他充分发挥着医者最大的价值 。自2002年来到门诊部 ,成就和荣誉伴随,不舍和牵绊滋生。在这里,他得到了领导的知遇之恩,同行的授业之恩 ,病人的信任之恩。舐犊情深,返哺之恩 ,曾医生用了整整19年的岁月践行着社区居民守门人的职责,高尚的情操和感恩之情化作他对病人的责任和担当,口碑加持,荣耀加冕 ,他也获得了棠下社区居民的爱戴和尊重。他是“社区名医”,他也是“天河好人”,他对亚星管理平台集团文化的认同和内化也为他的医者生涯平添一抹亮色。

        脱离体制闯荡珠三角 ,机缘巧合来到社区

        曾铭兰医生出生于江西大余,1988年毕业于江西赣南医学院临床专业,随后入职当地国有企业职医院 。在家乡医院工作了11年后,因企业改制医院裁员,他主动离职。彼时,全国正掀起了发展经济热潮,他决定闯荡“世界” 。当时他看到了广东形势一片大好,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辗转东莞、深圳、佛山等地求职,只为寻求一份能够最大化发挥自身价值的工作。

        2001年的三四月份 ,陪着朋友到天河棠下仁德门诊部应聘的曾医生 ,见到了当时门诊的负责人、现在亚星管理平台集团的董事长徐传德。在短暂交流的过程中,他对这位老板的质朴、直率印象深刻 。“如果在佛山做得不开心 ,你就回来找我 ,我这里永远欢迎你 。”临别时 ,徐传德对曾医生说 。而就因为这句话,曾医生终于下定决心,半年后联系上了“知人善任”的徐传德 ,并很快来到羊城,加入了天河仁德门诊部。说起这件事,沉稳内敛的曾医生还是特别激动 ,他说,我一直留在这里,不仅仅是因为病患对我的信任与支持,也是因为我觉得亚星管理平台公司是一个有前途的企业,这个企业的领导人能知人善用,他是我的伯乐。来到亚星管理平台后  ,了却了过往医疗机构中在纯商业模式驱使下不得不为业务钻营的重压和羞辱感,他有了一种被解放的轻松感 ,同时心里又升腾起一种责任 。他对这个将“以德行医 、服务社会”作为企业文化的医疗机构越来越认同,并且用往后十多年的时间去践行这伟大的理想 。“以人为本 ,以德行医” ,在治好病、维护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再考虑经济效益 ,是亚星管理平台的企业精神和行医理念,也成为曾医生从医的基本原则 。

        立足社区名气扬 ,荣获“天河好人”称号

        起初来到天河仁德门诊部 ,曾医生没有什么患者。当地村民对于外省医生的不信任与排斥一度让曾铭兰感到无所适从,粤语交流沟通方面的困难也成为了很大的障碍。“在社区做医生需要的是人脉,患者大都喜欢找自己相熟和信任的医生看病。从无到有 ,由不信任到相熟,都有个过程”,其实,曾医生对自己十几年行医的积累和知识水平怀有很大信心。“看得多了,帮病患 、社区群众解决一些问题了,慢慢地也就信得过我了。”渐渐地患者对曾医生产生了足够的信任感,也就愿意找他看病。凭借着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曾医生对社区常见病 、多发病的治疗得心应手 ,效果显著,就这样曾医生在棠下社区慢慢积累了名气。

        技术过硬是一位医者的“看家本领”,而让人由衷敬佩的肯定与医者的品行更为密切相关 。曾医生是个不爱计较私利的人,“对患者用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每一次的接诊过程中,我都用心接待每一位患者 ,不分高低贵贱同等对待,有时间还跟患者唠唠家常谈谈心。”棠下曾有一位中风的老人请曾医生出诊,曾医生为这位老人看诊 、开药,与老人聊家常,给予心灵安抚……尽心尽力,真心付出,患者家属也都看在眼里,连续十年都请曾医生看诊,他们总是说 ,“曾医生让人很放心,可以说我们不是家人胜似家人了 。”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曾医生用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很多患者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十几年过去,他在棠下周边拥有不小的知名度 ,一些来看过病的居民搬迁到增城、从化 、番禺、花都等地区后,也会不惧长途驱车回来找他看病 。2017年6月20日,经亚星管理平台集团推荐报批,曾医生荣获“天河好人”殊荣,并获得由天河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颁发的荣誉牌匾。我想,他的“好”大约是好在知恩图报,好在医技精湛,好在医德高尚,好在医风淳朴 ,好在与人为善 ,好在性格温和吧 。可以说 ,现在的曾医生就是天河仁德门诊部的活招牌,为天河仁德门诊部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习钻研不能停 专医化身多面手

        曾医生刚开始在社区坐诊,由于没有什么名气 ,有大半年时间他经常“坐冷板凳”。但是 ,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上进心,相信只要自己医技和能力过关 ,服务水平跟上,一定能赢得患者的肯定。曾医生始终保持一颗上进心,虽然在二级医院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但是在社区这么多年也未敢懈怠,他认为 :“医生这个职业时时在考验你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的厚度 。”

        在社区 ,接诊的病人各个年龄段都有,病症也多种多样,这让曾医生倍感压力重大,除了诊断用药更加慎重 ,他也端正态度,通过查看书籍、病患沟通、同行交流完善自己不足,精益求精。他深知 ,一个人的能力就像是机器的系统,不断更新学习才会知道世界之大而学识无限,进而才能督促自己接纳更多,才能提供给患者更好的就诊方案和服务。“人无完人,一个医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能看 ,只有做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只有准备更充足,面对病患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诊断犹豫不决。”本是内儿科主治医生的他,由于社区门诊医生缺乏 ,常常是一个顶仨,找他看病的人多了,慢慢担起了全科医生的职责。他知道“业精于勤”的道理 ,平时除了看专业书籍、查阅资料 ,他还喜欢琢磨病历和其他医生开的处方,看看别的医生面对同一种病症是怎么诊断用药的,差异在哪里,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多推敲几次都能有所收获,下次遇到了就更有把握。曾医生还很看重回访,“看病的时间太短了,通过回访不但能检验治疗效果,跟患者也有了更多的沟通,家常中可以知道之前没能看到的一些东西,从而有助于治疗 。”不停地学习 ,耐心地钻研 ,让曾医生修炼成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 ,对症下药 ,手到病除。

        以患者为友,以医院为家

        谈到医患相处,曾医生说的关键词是“尊重、真心”。曾医生谈到,自己看病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患者,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对患者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相信只有真心才能换真心 ,真情才能换真情 。患者看诊时 ,曾医生总是用和缓的语气与患者交流,“你是哪里不舒服?”问过症状后,曾医生通过“察言观色”,利用听诊器等辅助工具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告知患者需要做什么检查,生活中应该要注意什么,开出的处方药要怎么服用。很多时候,老年人对挂号就诊流程不熟悉,他还亲自帮助患者处理这些小事 。注重患者就医体验 ,注重每一个服务细节 ,这让曾医生获得很多患者的信任 ,甚至很多患者都把他当成了朋友 。

        在心与心的交流中 ,近20年来 ,曾医生在与边社区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曾医生细细回忆,有太多太多患者做过令他感到特别欣慰和自豪的事,对于医者来说 ,有什么能比患者的肯定更为宝贵呢 。据曾医生阐述,很多找过他看病的人从50多岁时就来找他看病,到现在他们六七十岁了,只要需要看诊都是主动找到他,直奔他的诊室,从没变过。还有很多患者经常会做好饭菜给他送来,“温热的饭菜吃着特别的香”,曾医生说道。

        患者对医生的依赖和信任让曾医生既感激又幸福,他觉得自己仿佛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天河仁德门诊部就是他的家 ,他在这个家庭扮演着救助者的角色  ,受人尊重爱戴。他的追求 、信仰、信念都在这个大家庭得到支持和实现 ,也因此,他无法不用心去对待这些让他获得成就感和快乐的人们,偶尔遇到无理取闹的病患,也愿意用耐心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在他眼里,患者是特殊的 ,因为病痛的折磨会让人情绪失控,所以理解和宽容对方的情绪 ,是一个合格医生的必备情操。尽管工作忙碌,曾医生还会抽出时间偶尔去参加社会免费救助服务 ,例如义诊 、上门服务 、看望孤寡老人并送医送药等,他说 :“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付出回馈人们对他的信任和厚爱,为社会做出微薄的贡献。”

        不忘初心,为社区健康守好最后一班岗

        天河仁德门诊部今年已经有20年的历史,而曾医生在这里已经19年,可以说是天河仁德门诊部的“元老”。对于亚星管理平台,曾医生看成是一个与自己一同成长的朋友,亚星管理平台长盛不衰 ,越来越好,是他的愿望。19年间,曾医生送走了很多同事,但他始终坚守在这里。他其实有过很多机会去更好的单位 ,但是他衡量之后 ,依然没有离开 。他说 :“好几次别的单位出高价让我去,可是我知道,比起高薪,众多周边患者的信任、对天河仁德门诊部的归属感以及徐总的知遇之恩,这些东西更加弥足珍贵 ,我舍弃不了  。”

        十几年的光阴,他看着徐董事长创立的“中山医亚星管理平台”品牌 ,从一个小小门诊部 ,发展到现在的品牌化集团企业,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起起落落,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使亚星管理平台品牌力量更为厚重。他说 :“这里是我们亚星管理平台发家的根基 ,这里有我无法割舍的朋友们,百年老店是亚星管理平台集团提出的梦想,也是我和其他员工共同的心愿”。

        32多年从医生涯 ,曾医生一直都在稳中求进,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接诊的患者数量每天最多时超过70位,这么多年积累下来,至少有30万人曾受到过曾医生的救治。平和的曾医生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渲染自己的功绩,但从他的语言中能感受到真诚执着的脉动。岁月在他身上沉淀出一种洗尽铅华后平淡安稳的气质 ,让人自然而然的产生信任感 。“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一种态度”,他自话自说 。尽管生活也有压力 ,尽管工作中困难仍层出不穷,尽管如今收入不算高,但他每天都很充实 。能够帮助到他人 、为他人解决问题,能在工作中收获患者、街坊邻里的友谊,有来有往,守望相助 ,这就是成就 。所谓有“舍”,便有“得”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临近退休的年纪,他依然有着满满的斗志:“我会在天河仁德门诊部站好最后一班岗!”他的从医生涯,平凡却伟大 ,他的青春他的梦想在亚星管理平台集团沉淀发芽 ,生长出庇荫一方百姓健康的参天大树,其实他的功绩无须记载在册,因为很多患者视他如友如亲,早已把他的半生功德铭记在心中 !


        (责任编辑:中山医亚星管理平台编辑部)